肝脏外科

发布日期:2022-08-22     点击数:

一、复杂性肝脏肿瘤的个体化手术切除治疗

我科是福建省最早按四级学科分肝胆胰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学科,同时2008我科成为福建省内4个首批具有肝移植资质的学科之一。针对肝脏肿瘤的外科治疗,除了常规的肝叶、肝段切除及局部物理毁损等手术外,我科专注于肝脏复杂肿瘤的个体化诊疗,尤其是位于中央区的良恶性肿瘤、巨块型肿瘤的手术方面。我科术前结合肝储备功能检测和综合影像学检查,对肝脏病灶准确定位、对肝体积与功能准确评估,术中利用血管外科精细解剖与血管修复技术,结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及肝门血流阻断控制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肝肿瘤的精准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

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及右三叶切除术(S4-S8):右三叶切除术是包括右前叶、右后叶和左内叶的一并切除,有时也将为尾状叶包括在内。因此位于这三个区域内时,是开展这类手术的适应症。右半肝的肿瘤,尤其是膨胀性生长的肿瘤,时常向左内叶压迫、侵犯,为了达到肿瘤的完整切除,根据肿瘤不同的良、恶性情况,个体化开展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和右三叶切除术。手术的主要步骤包括:肝门部血管的处理、主要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处理、肝脏离断。手术主要难点在于需要处理的肝门部血管较多,手术创面较大,保留侧的肝脏脉管需要避免损伤。利用血管外科解剖技术及开创式的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传统的完全/部分肝门血流阻断控制技术,很好的提高了这类复杂手术的安全性。

中肝切除术、泰姬陵手术:中肝切除术指包含左内叶、右前叶,必要时包含尾状叶的肝脏切除手术。由于肝脏进出的主要脉管,如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均汇合于此。故而这个区域的手术,是肝脏外科手术中的重点难点。肝门部肿瘤因其发生部位特殊,若呈浸润性生长时,具有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诊断及手术存在极大的困难。对于不同分期肿瘤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否肝切除、是否术前减黄、不同解剖变异应该如何处理以及综合治疗疗效等问题,依然是严峻挑战。脉管鞘内外解剖、选择性门静脉血流控制、门静脉流域学说、荧光腹腔镜等技术的熟练掌握,大大促进我科在中央区复杂肝癌的开展。对于局部进展的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管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我科开展“泰姬陵”。泰姬陵术式是日本名古屋大学久负盛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二村雄次教授结合肝门部胆管癌的特征而设计的。

二、腹腔镜下在肝肿瘤切除和脾脏肿瘤切除综合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末,腹腔镜手术的出现给腹部外科带来了全新发展。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患者疼痛轻、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例如腹腔镜胆囊癌切除术等较为简单的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外科术式。肝脏切除术一直以来是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之一、术中出血的控制是一大难题。尽管国内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起步相对晚,但经过多年摸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外科体系。1991年我科完成了福建首例经腹腔镜胆囊手术,借助早期接触腹腔镜的良好基础,我科在近20年的探索中,通过掌握腔镜下完全入肝血流阻断、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切肝前控制入肝血流,联合控制性低CVP、腔镜下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等手段,降低术中出血,提高出血控制能力。在有效控制出血的同时,避免肝脏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胃肠道血流回流障碍而引起的胃肠道淤血的发生。目前我科常规开展腹腔镜下肝脏肝叶、肝段切除术以处理肝脏各类良、恶性肿瘤。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更为我科腹腔镜微创事业提供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肝癌多学科诊疗及不可切除的转化治疗

原发性肝癌目前在我国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常见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我国是乙肝大国,在以厦门为中心的闽西南城市群中,同样具有大量的乙肝患者。在这疾病背景下,肝癌患者就诊时,中晚期肝癌占大多数,初始治疗可手术切除肝癌率低。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提高肿瘤5年生存率大于15%目标,为了更好的服务厦门地区、闽西南乃至全省、全国各地患者,在国内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李滨教授牵头下,成立了我院肝癌多学科诊治门诊。该门诊采用“三定一新”的模式,即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肝癌多学科联合诊治,并定期开展学习最新知识进展与更新;以“优选、优化、联合、序贯、综合”为诊疗指导思想,参与诊疗专科涵盖了肝胆外科、介入科、放疗科、放射科、闽南PET中心、感染科、肿瘤内科等多个学科。通过群策群力、整合专科医疗资源,以肝癌分期为基础制定个性化肝癌治疗方案,多学科无缝衔接参与肝癌序贯治疗,改变了既往各专业碎片化单打独斗的诊疗方式,秉持肝癌治疗全程管理,通过“一站式”的多学科诊疗平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规范化的肝癌治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诊治


上一条:胆胰外科